大龄剩女,招你惹你了?
有这么一档国产脱口秀节目;
从来没有撕比、洒狗血的桥段,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布景和后期,更没有博人眼球的娱乐八卦、花边段子。
有的只是四位嘉宾围坐在礼仪式的圆桌旁,点一炷香,沏一壶茶或倒上几杯酒,围绕一个话题边喝边聊。
从娱乐热点到社会关注,他们无所不谈。
但就是这样一档看上去“寡欲清心”的脱口秀节目;
不仅连续做了三季,而且每季的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
估计不少宝宝都猜到了,派爷说的就是被称为“良心国产综艺”的《圆桌派》。
就在今年辞旧迎新之际,这档节目又回来了,这次讨论的话题,要更戳派爷的小心心——
《圆桌时光派》(2019)
作为第三季的番外,《时光派》只出了两集;
但豆瓣依然有着9.1的高分。
眼尖的宝宝们可能发现了,这次《圆桌派》的名字中多了「时光」二字,而节目谈论的两个话题也都和时间有关——「初老」和「着急」。
这次的嘉宾,除了主持人窦文涛之外;
还有《舌尖》系列、《风味人间》的制作人陈晓卿,香港作家马家辉,以及“青年”作家蒋方舟。
如果说其他三人都已步入中年,蒋方舟对于初老这个话题要更有发言权。
她7岁写作,9岁出书,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本科毕业就出任杂志副主编。
顶着“天才少女”光环的她,如今也成了快到了而立之年的老阿姨。
如同她自己说的那样,现在的她很难归到年轻人的那一类,却又没有完全变老。
巧的是,同为80后的papi酱,也在最新一期的视频中谈论了初老的话题,有着类似的看法——
“我既不是一个年轻的年龄,也不是一个成熟的年龄;
年轻人觉得我是大姐姐,真正成熟的人觉得我是小屁孩。
那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在逐渐衰老的呢?
大概就是新出的明星,你却不认识这是谁的时候;
也可能看到微博上饭圈的小姑娘用着一大堆你看不懂的字母缩写,却也懒得查的时候;
填写网络调查问卷,年龄一项不能选择18—24岁一栏的时候;
更是说好了通宵蹦迪,自己却在半夜两点就困得不行的时候;
别人还是冰阔落火锅烤串肆无忌惮,你却拿着保温杯泡枸杞的时候。
生理机能上不可逆的退化,无疑是衰老最直接也最令人绝望的体现。
陈晓卿曾经有一次去新疆拍摄,洪水冲坏了道路积了一滩水坑。
大家都劝他坐车走,但陈晓卿目测了一下距离,感觉跳过去不成问题。
他咬了咬牙,紧了紧背包带,双腿发力,走你!
大脑:我可以跳过去。身体:不,你不可以。
噗通一声,他重重地摔倒在了河沟里,滚了一身的泥泞。
身体的机能开始跟不上大脑的指令;
第一次,陈晓卿意识到自己开始变老了。
就像马家辉在节目中引用的一位南美作家的话那样——
变老就是你越来越清楚你身体每个器官在哪里。
年轻不生病的时候,你不会去了解你的器官;
而当你老去,器官因为各种疾病而疼痛,你自然知道了它们的位置。
但对于蒋方舟、papi酱这样的85后90后一代人而言,初老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心理上的焦虑。
他们开始察觉,自己就像田径比赛中,赛程过半逐渐被拉开距离的选手。
曾经紧跟时代步伐的自己,如今竟然有些踉跄、狼狈。
他们开始焦虑,担心自己被时代落下,被社会抛弃,成为「被历史扫进垃圾堆的一代人」。
不难发现,我们的大众传媒甚至社会总是在讨好年轻人。
因为他们代表着消费能力和潜在的商业效果。
不论是电视、综艺、电影还是音乐,流行文化总是随着年轻人的审美品位不断变化。
但年轻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无常,难以跟随。
你如果不加入这个消费者的行列,你就发现自己没有了位置。
不过这个难题,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马家辉就觉得,我不懂你的文化没关系,但我也有你不懂的文化。
最怕的是,你既不懂年轻的文化,却把属于自己一代人的文化,都抛在了脑后。
这也是为什么papi酱在自己的视频中说,她身边的每个人都在拼了命地工作,没有时间生活。
因为只有拼了命,才能填补自己内心的焦虑,不被生活抛弃。
当然,初老不只是一种主动的感官,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蒋方舟在节目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游戏论坛上,有一条“告别贴”。
一个大概85年左右的男生要告别这个游戏了,因为女儿查出了白血病。
虽然不是很恶性的白血病,但依然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能治好。
那一刻,他还是决定把这个游戏删了。
并不是因为游戏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而是他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在游戏当中去逃避自己了。
他必须回到现实当中去承担责任。
对年轻人而言,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
人在年轻的时候,可以逃进艺术、逃进游戏、逃进叛逆、逃进虚无。
但是,在你不得不承担责任那一刻,会发现不仅自己很无力;
而且还有比你更无力的人需要去依赖你。
就那一刻,你没有资格年轻了,你必须变老。
初老带来的焦虑感,也催生了第二期《圆桌时光派》的话题——着急。
如今的人们,变得越来越没耐心。
我们看的短视频,长度压缩到几秒钟;
玩游戏会有奖励机制,成功了马上得到奖励;
买东西会有限时红包,多长时间内必须使用;
和朋友出去吃饭,也要计算一下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是否对等;
信息爆炸让人们越来越难从急着推销自己文章的标题党中找出有意义的文字。
相反,我们延迟满足的能力越来越差。
我们来不及去种下一个种子,去浇水灌溉,等待它某一天开花结果。
至于面对这种现象,节目中几位嘉宾都说了什么,派爷先卖个关子;
想知道的宝宝们可以去看看,一定不会失望。
话说回来,当我们谈论衰老和焦急的时候,我们究竟在惧怕什么?
最典型的,大龄剩女。
明明条件优秀,岁月静好。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七大姑八大姨的催逼下,逐渐开始怀疑人生,觉得自己是不是随便找个人对付一下终身大事,就可以了?
其实,她们并不害怕自己被剩下。
她们怕的是,当自己的能力,不再与现实状况匹配时。
能否担起责任,给亲人一个满意的结果。
我们最惧怕的,还是那个脆弱、不堪的自己。
马家辉在《圆桌时光派》中,几句话就让派爷醍醐灌顶——
假如你感觉自己老了,你不是老。
而是恐惧老、恐惧你能力不足够,你有焦虑。
可是假如你在那个时候有自信心的话,你不会感觉老,而是感觉我成熟了。
希望你我,都能找到那个成熟的自己,而不是那个惧怕初老的自己。
也希望大龄剩女们,面对伪善的劝诫时,都能勇敢地回应:又怎样?
商务海报24节气海报
中国风海报
立体长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