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盘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灯盘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闻】双轮驱动恩施发展新机遇香竹

发布时间:2020-10-19 07:49:33 阅读: 来源:灯盘厂家

“双轮驱动”恩施发展新机遇

农民日报

湖北农业信息网讯:绵延渝鄂湘黔4省、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武陵山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的首个试点区,而位于山区腹地、素有“鄂西山原”之称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是综合扶贫改革攻坚的“主战场”。     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2012年底,李克强总理四年后再次视察恩施,作出了“移民建镇、扶贫搬迁、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指示,并把恩施市龙凤镇确定为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     “产业化催生城镇化,城镇化承载产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是联动推进‘四化同步’的核心环节,是开创综合扶贫改革新局面的必经之路。”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形象地将产业化和城镇化比喻成“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     近年来,恩施这个全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以产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为动力,全力补齐制约发展的“短板”,找准了推进综合扶贫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探索建立起全国中部山区农村扶贫攻坚与小康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融合联动的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集中连片贫困山区特色的扶贫开发、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建设互为支撑的发展之路,为全国的综合扶贫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产业化发展弱,城镇化水平低——     内生驱动亟须壮大升级     恩施最大的问题是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贫困人口多,扶贫脱贫致富任务重,与发达地区差距太大。归根结底,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快,最突出的表现是产业薄弱、城镇化水平低。     有这样一组数据:     ——贫困人口144万,占全州人口的36%,占湖北省贫困人口的1/5,8个市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     ——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位以后;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74.8%,分别低于湖北省、全国8个和6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发展指标低于湖北省19.8个百分点。     ——2012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482亿元,仅占全省的2.1%。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缺,缺乏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城镇化率仅为34.55%,落后全国18个百分点,落后湖北省19个百分点,城镇管理水平不高,城市的辐射能力、服务能力有限,城镇化总体水平低。     ——全州约1500个村需要通过整村推进才能实现整体脱贫,全州还有近10万户40万人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区、地方病多发区,脱贫奔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     “贫穷落后是横亘于恩施经济社会发展之路的最大鸿沟,而发展水平最弱的是产业化,最低的是城镇化。”恩施州州委书记王海涛说,这一“弱”一“低”事关发展全局,是恩施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全州上下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扶贫与脱贫作为事关发展全局最紧迫的“硬”任务。因为没有鄂西贫困地区的脱贫,就没有整个荆楚大地的崛起;没有武陵山区贫困人口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小康。     变化正在发生。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的大背景下,恩施州的产业化和城镇化,已经在新的起点上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并向着综合扶贫改革的大方向铿锵奋进。     人均种植一亩经济园,每户培育一个明白人——     “精准”扶贫覆盖最小单元     “今年算是好年份,收了300多万斤,市场价卖到了3~4元/斤,每斤比上年多卖了0.2元,社员每人多收入了2000元。”恩施州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元翔告诉记者,仅黄金梨一项产业,通过合作社就带富了300名社员。     作为首批入社的社员、种植大户黄金红,往年是村里的“低保户”,今年靠自己种植的5亩梨子一年就净赚了4万元,不仅脱了贫,还成为村民们种梨的技术培训骨干。宣恩县县长习覃介绍,该县依托特色资源不断调优调新产业结构,全县“烟、茶、果、药、菜”为主的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地达到34万亩。     恩施市思乐集团是一家从事畜牧业生产加工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董事长徐庆斌告诉记者,公司95%的员工都是当地农民,从散养到规模化养殖,企业十年的发展进步史,也是养殖户十年的学习培训史。通过现代化的规模养殖,公司的员工知道了:为了控制疾病传染,从养殖小区出来的农户,要先回家干一天农活,才能再次进入车间。     几年之后,这些养殖户都成了养殖领域的明白人。     “自去年新阶段扶贫攻坚工程启动以来,恩施州共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4亿元,启动实施了88个重点贫困村和39个老区村的整村推进,确保人均一亩特色经济园,每户培育一个明白人,全面提升了贫困山区的造血功能。”恩施州州委副书记、常务副州长董永祥告诉记者,一年多的时间,恩施州的产业扶贫,尤其是特色产业扶贫的效果十分明显。     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恩施州以重点贫困村为平台,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跨村、跨乡产业连片开发,全年新增特色扶贫产业基地30万亩、州级重点龙头企业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21家,带动新建和改造特色产业基地6.7万亩,带动贫困农户增收1820万元。思乐牧业、“清江源”烟叶、“恩施玉露”茶叶、“大山鼎”蔬菜、“长友”山野菜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企业与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     通过“项目直补、产业覆盖、技能培训、贷款贴息、资金互助”等一系列政策,恩施州强化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产业覆盖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每个贫困家庭都具有稳定的增收产业,实现了重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州平均水平。     恩施州扶贫办副主任周明富说,近两年来,恩施州以开发式扶贫为动力,对88个重点贫困村创新建立的产业覆盖贫困人口的利益联结新机制,是精准扶贫的一次有益探索。去年11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官员研修班的27名官员对恩施州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观摩,他们对恩施州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农民不脱贫,帮扶不脱钩——     定点扶贫锻造产业支点     宣恩县椒园镇水田坝村是远近有名的茶叶专业村,90%的山地都种茶叶。该村第一书记赵厚恩告诉记者:“变化最快的就是这几年,以前村里没有公路,进出一趟山就要一两天。现在不仅出山的公路修好了,村里的大大小小的水泥路也修了十几条。现在是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农业部扶贫干部的帮扶就跟到哪里,是他们帮我们圆了致富梦!”     农业部第九批定点扶贫联络组组长王志强在恩施州挂职任州委常委、政府副州长,他说,农业部定点帮扶恩施从1986年开始,27年未间断过。农业部坚持把支持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在宏观指导、产业开发、智力帮扶、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农业部党组始终把定点扶贫与部系统中青年干部培养锻炼紧密结合起来,先后派出315名干部到武陵山区挂职锻炼与扶贫联络,其中恩施就有110位。     农业部转入定点扶贫新阶段以来,改变传统的“输血”模式,更侧重顶层设计,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扶贫与扶智并举,坚持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发展支点,通过开展宏观指导谋划地方发展。     2002年,农业部在恩施召开定点扶贫工作会议,时任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韩长赋在大会上宣布:“农民不脱贫,帮扶不脱钩”,并确定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同一年,农业部编制了定点扶贫地区优势特色农业开发规划,帮助每个县重点选择1至2个能够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产业,按规划安排项目投资,扶持做大做强。     2003年,农业部帮助编制了恩施州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以烟叶、茶叶、蔬菜、干鲜果、药材、畜牧、魔芋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布局。     2006年,农业部制定“十一五”扶贫开发建设规划,明确重点扶持主导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     2012年,农业部在恩施召开定点扶贫暨行业扶贫工作会议,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农业部支持定点扶贫地区农业发展重点和分工方案,出台了7方面20项支持措施。这一年,农业部直接投入恩施州各类农业基本建设资金超过6000万元,加快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技推广、农村能源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动物防疫、马铃薯良种繁育、渔业等生产设施条件,并着手支持恩施州编制面向2020年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恩施州加快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如今,恩施州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白肋烟生产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药材生产基地,湖北省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魔芋基地、马铃薯基地和柚类产区。全州已建成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0个,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336个,居全省前列;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4个,居全省第一。     “可以说,恩施州的特色产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每一次跨越,都浸润着一批批农业部定点扶贫帮扶干部的心血和汗水。27年的不间断帮扶,让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得以继承和持续,为恩施州农业产业化的壮大提供了不竭动力。”恩施州委农办主任、州农业局局长黎华辉饱含深情地说。     下雨路不滑,裤脚不沾泥——     产城融合演绎山村嬗变     恩施市崔坝镇的幺牌村,聚集了几百户乡镇居民,村里小卖部、餐馆、旅社各个行当一应俱全,在山村来说,已是名副其实的繁华小集镇。     然而,很难想象10多年前,幺牌村只有散落在国道边上的几户人家,连一个村都算不上。究其原因,变化来自于思乐牧业的规模化养殖厂的建设投产。这为山区城镇化建设必须要有产业化支撑提供了典型例证。     如果说城镇化是一种靠产业吸引的自发形成,那么利川市毛坝乡五二村历时数十年的搬迁经历证明,产业带动无疑是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器”。     走进这个村子,但见200多户飞檐翘角、青瓦白墙、木窗木门的土家特色民居错落在山谷之间。毛坝镇党委书记曾维权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个村就开始搞移民搬迁,近5年的效果最明显:搬了45户。     “宅基地村里出,按4人100平方米,五人以上120平方米的标准统一建房,每户自己出资9万元,政府还有统一房屋造型、粉刷墙壁等不同类型的补贴。”任职39年的老书记王永利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搬得多了,是因为大家都尝到了种茶的甜头儿。如果种普通茶,一亩茶园的收入在4000~5000元左右,如果种白茶价格可能就要翻倍。那些家住在山上,茶园却在山下的农户,每天上山下山要走几公里的路,采茶、卖茶都很不方便。所以现在他们都想搬下来。     “茶园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便于了解市场价格,再就是几十户住在一起,生活也热闹多了。”二组村民赵祖艾告诉记者,由于村里都是通上了硬化的水泥路,下雨路也不滑,裤脚上再也没沾过泥巴。     恩施州坚持对居住在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农村实施扶贫搬迁,配套解决其出行、饮水、上学、就医、产业发展等困难。两年来,完成扶贫搬迁8000户、3.2万人,并实现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动态管理。     以扶贫搬迁为主要抓手,恩施州的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绿色生态、民族文化彰显、宜居宜旅”的特色道路,突出将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将产业、就业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将绿色生态、民族文化和彰显城镇特色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拓展和提升城镇功能。做特中心乡镇,突出山水风光、民族风情,打造一批风格鲜明的小城镇;做美农村社区,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建设“美丽乡村”。     “恩施州的产业化是转型升级的产业化,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双轮驱动的过程,是产城融合的过程,更是让更多贫困人口充分分享改革成果的过程。”恩施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天然说,只要把握住了两者的深刻内涵,综合扶贫改革就会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全面小康就会早日实现。

茶叶|标准化|恩施

温州医院治前列腺炎的价格

天津前列腺专科医院哪家好

上海哪家乳腺病医院好